欢迎访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西省于都县委员会网站!
 
  当前位置:首页 - 文史资料
于都茶蓝灯
来源:admin  作者:zx888  时间:2014-3-19 15:06:46 访问量:21732
 

           

于都茶篮灯历史悠久,远在唐、宋时期,随着中原人的迁徙将灯彩带入赣南。他们居住在深山老林,以山为家,伴水为邻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。终日爬山种茶,下田采莲,辛勤耕作,于是产生了山歌、茶歌、采莲曲等。他们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茶事与灯彩结合起来,形成了具有赣南特色,富有山区特点的民间灯彩歌舞。

茶篮灯,在于都县的葛坳、宽田、黄麟、沙心、祁禄山等山区乡镇流传。茶篮灯表演轻松活泼,诙谐有趣,有别于龙狮等灯彩的热烈火爆,有浓郁的抒情色彩与简单的故事性,获得人们的喜爱。

茶篮灯分为正套摘茶、倒茶、贩茶、卖茶、送茶等五个段落。杂套有芙蓉歌、做鞋歌、想郎歌、油茶歌、生意歌、讨亲歌、花鼓歌等数十种歌谣。演出都在正月初一至十五,舞蹈动作男的都是半蹲,表现了茶商爬山越岭鉴茶、收茶的情景。女角则多是于齐胸部的舞动,与摘茶的动作相近,表现了人们灵巧的双手,在茶树丛中上下翻飞。

茶郎,上身穿白便衣,外套青便衣,敞怀不扣。扎白或

青腰带,下身穿青便裤,头戴礼帽,着家常布鞋。

中人,头戴瓜皮帽,身穿长衫,扎腰带,穿家常布鞋。

茶女,穿红便衣,扎绿腰带,或绿便衣红腰带,穿绣鞋。茶篮灯,用竹片扎成六角形架子,外面糊上剪刻成各种吉祥图案的红、绿、黄三色彩纸,中间装灯。

茶篓,形同茶篮灯,只是尺寸稍大,上端系于扁担绳上。手绢,一尺见方绸布制成。

伴奏,勾筒(二胡)、小钹、小锣、鼓、唢呐等。

茶篮灯反映了赣南客家人的生产、生活、文化演变,名

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赣南采茶戏,其前身就是茶篮灯。

茶篮灯轻松活泼不乏幽默的表演,引人入胜,寓理于情,寓教于乐,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,潜移默化人们的思想和情操,达到和睦相处、互帮互爱等目的,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,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,戏剧、电影市场的严重滑坡,茶篮灯也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市场。许多艺人年事已高,甚至连唱词都已经遗忘。而年轻人纷纷走出大山,外出务工,鲜有新人学习这一传统的优秀艺术。茶篮灯表演以及相关道具的制作工艺后继乏人,如果抢救稍晚,失传在即。

于都县成立了非物质文化保护工程领导小组。录制、

拍摄了一部分唱本、图片、影像资料,有文字资料《民间舞蹈集成》,已摸清大部分茶篮灯表演者的情况。他们逐年挑选茶篮灯有代表性的唱本,邀请技艺高的艺人进行表演,使他们有所收入,积极培养新人,使茶篮灯这一民间歌舞,群众喜闻乐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。

  于都茶篮灯已成为江西省省级非遗保护项目。(刘光沛 文)

 

 
上一条:于 都 重 光 宝 塔
下一条:于都古文唱乾坤
 
版权所有 于都县政协 Copyright @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
电话:0797-6232226(传真)  技术支持:  [管理登录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