于都客家唢呐历史悠久,流传甚广,据于都县史料记载:早在一千多年前,“鼓手举于道路,往来人家,夏闲不歇。”于都当地人称唢呐为“鼓手”,实为“吹鼓手音乐”。早期称“平调吹打”。杆长二尺,音域窄,表现力差,吹起来很费力,后来逐渐改为七寸。当地唢呐手有这样一句顺溜:“七寸吹打拿在手,五音六律里边有。婚丧嫁娶没有我,无声无息蛮难过。”全县各乡镇均有唢呐乐手进行吹奏。而《公婆吹》这种吹奏形式则主要分布于于都县的宽田、禾丰、靖石、盘古山、银坑、沙心等地区。
于都唢呐《公婆吹》的乐器主要为“公”、“婆”两支唢呐,唢呐由串子、喇叭口、天心、哨片、铜皮子等组成。“公”唢呐稍短,哨片略尖,音色高亢嘹亮,“婆”唢呐略长些,哨片呈扁圆形,音色低沉浑厚。演奏时,艺人身穿彩服,配钹、锣、鼓、梆子等乐器进行吹打。其主要曲调有《四季调》、《反合调》、《尺子调》、《乾调》、《中调》等。
客家唢呐《公婆吹》在民间有着深厚的基础。早在1929年毛主席在于都召开万人大会时客家唢呐“公婆吹”就曾大显神威,后来,红军长征离开于都时,于都唢呐手们吹着《送郎调》、《得胜曲》等《公婆吹》曲目依依不舍地送别红军夜渡于都河,踏上万里长征路的。《公婆吹》不仅在红白喜事、老人祝寿、乔迁新居时吹奏,而且在送子参军、举办婚礼、开张剪彩时都要请几个唢呐手热闹一番。
1992年,于都就被江西省文化厅授予“唢呐艺术之乡”的称号,2008年被文化部授予“唢呐艺术之乡”称号,2006年,于都唢呐《公婆吹》被列为江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2008年,于都唢呐《公婆吹》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近几年来,一些唢呐老艺人年事已高,不再从事唢呐的吹奏,传承保护好于都唢呐《公婆吹》这种奇葩,使其后继有人,发扬光大,需要我们的付出艰苦的努力。(刘瑞莲 文)
|